熟年幸福
好好園館的創辦人和夥伴,於創立初期,走訪世界各地進行參訪,
在美國,我們看見新創科技改變銀髮生活;
在日本,我們研究導入附服務的高齡住宅;
在義大利,我們走訪自給自足、退而不休的全齡社區。
我們將來自世界各國的美好生活理念帶進好好,
在此,與您分享不同文化的熟年生活,願您遇見屬於自己的熟年幸福。
高齡社會的新住居想像:跨齡共居、互惠共好。
「所以我認為,年輕人的角色一定要參與其中。這個模式不限於所謂的青銀共居,但必須要有不同世代的融入,這個系統才會具有可延續性。」紀金山說,如果一個社區聚落裡出入的全都是高齡長者,那就算硬體設備再好,也不過就是高級的護理之家。
在自宅照護和安養機構都未盡完美的現況下,「好好園館」希望以社會企業的概念,藉由跨世代共居的設計,營造一處從退休到老後,都能在此安居的新形態家園。「我們希望這裡有家的感覺,但比家能做的更多一些。」
至於如何才能入住?在紀金山的規劃中,並非所有住戶都是長期定居。好好園館的會員分為3類,其中「基本成員」和「進階成員」屬於短期住宿,一年中有一段時間(分別可入住6天和20天)可以把這裡當作第二個家,適度切換生活與心情,紀金山稱之為「二地居」。 ──(50+fiftyplus 2020/12/10)
好好附服務通用住宅
Apple hill in Sacramento 蘋果嶺的老夫婦,教我的一門課。
美國加州的北方,有個地方名叫「蘋果嶺」(Apple Hill),人口很少,生產許多蘋果。
有一年,正值蘋果採收期,我與妻子開車前來,想採購便宜的水果.....
黃惠如 | 天下雜誌
在京都,原本不相識的15人固定聯繫,發起人是腳底按摩師澤野智慧,「所謂的安全感,比起政府、社會提供的保障,從一個人變成一群人的心情更重要,」42歲的澤野對《AERA》雜誌說,尤其是「遇到『救我、救我』那樣的時刻,要向誰說?」寬容家族每個月會有一、兩次的聚餐,平常用通訊軟體互相報平安,未來希望能彼此住在附近或成立共居住宅。
吳和懋 | 商業週刊
全球每一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,被要求對自己感覺到的「幸福」打分數。因為感覺幸福快樂,不但是多數人窮盡一生追求的目標;在學者的眼中,幸福的意義,更是為了理解並改善人類的生活,必須不停挖掘探究的秘密。
舞蹈馬諦斯-2020名人會客室(影音)
古典音樂台
進入老齡化社會的臺灣,迫切的需要一個對銀髮生活有善的土地,在好好園館計畫裡,規劃出對銀髮生活想像的願景:依山傍水,在好好通用住宅裡,好好感受老年生活,在好瓦小館裡,與親朋好友一起好好的品嚐食物,在好好聚落裡,學習手作與生活品味結合,體現「學」無止盡的美好,最後,在好好小徑的路上,好好享受自然景色,放鬆身心。
本集節目邀請好好園館 董事長-紀金山,分享他的「好好」理念。
張曼娟《幸福號列車》|九八新聞台
歡迎收聽廣播,5月29日張曼娟老師主持的幸福號列車。 主題打造老後的人生,好好園館的青銀共居。,
您可以更了解好好。
張瀞文|橘世代
這十幾年來,紀金山看見台灣社會長照觀念改變了。例如過去長輩希望與子女同住,老後由子女照顧,但這幾年愈來愈多長輩認為,各有居住空間或許更好。也愈來愈多人同意,專業人員可能比家人更適合照顧工作。
大人社團|商業週刊
人形容幸福就像蝴蝶,愈想抓、愈抓不到;但如果不理它,蝴蝶反而翩翩飛來,停在你的肩上。迎接退休後的第二人生,不也是如此?大人們花費數十年時間在學習、工作、儲蓄和投資,在達到財務自由之後,接著就是繼續創造並享受人生下半場的美好時光。
好好附服務通用住宅
【熟年幸福--信心和希望】
著名的社會心理學者Erik Erikson,當他年過八旬後發現老年期的發展,除了成功體現統合過往經驗之外,因為更長壽而再延伸出另一新的發展階段。他認為長壽之年,如果有智慧面對自己身心狀況變化,且有機會在個人的、社會的、或創造力的諸多面向能慷慨付出,將會過著有信心和希望的幸福生活。
好好附服務通用住宅
新高齡時代,開始流行在共居裡享受一個人的幸福。
向晚時刻,三五好友一起度過,很好。
儘管單身,只要加入好的關係連結裡,
也能讓「現在生活有趣」、「未來生活無憂」,
用行動打破孤寂,等著我們的長壽就是禮物。
好好 如是繽紛的花布,
橫錯交會 一條條歲月捻成的經過,
共同織造 一個社群多彩的未來。
方常均 |創新長照Anke Care
「在蘇黎世就有養老機構工作多年經驗的人,自行創業,開始進行社區型的銀髮日托服務,提供在地居民一個給像吳莉奶奶這樣的民眾,一個可以喘口氣的地方。
講究服務在地區民,是因為他們的建物原本就在這個社區裡很久了,大家感到熟悉有親切感。內部的陳設也講究溫馨和舒適,吳莉奶奶可以推著輪椅上的老先生到此地,享受片刻放鬆的寧靜,有長照人員看護著老先生,她可以放鬆地喝一杯咖啡、吃一塊蛋糕,或只是一個鐘頭的放空。」
莊耕臺 | 銀享全球
終身公寓設計者 Hans Becker ,細看傳統機構式照護隱含的過分保護決策,長照的下一步是:「把生活的主導權還給高齡者,把醫療的順位排在生活後面」。
對 Dr. Hans Becker 而言,以追求生活中的快樂為最大前提,一切都沒有妥協的空間。因此,他抱持著這樣的生命態度,從經濟學的領域踏進長照圈,並且以特立獨行的姿態,在圈內掀起一陣狂風,引領歐洲進行高齡者居住空間的翻轉。
鍾張涵 | 天下雜誌
我們並不是年年變老,而是每天變新。當我們檢視生活、反思生命,在準備「換新」之際,要如何準備,才能啟程?
「要提前安排好你的工作,為健康做出選擇,規劃好居住與財務;同時,保持終身學習的熱情、傳承智慧,並經營人際關係,第三人生的計畫得提早準備。」
陳莞欣 | 50+ FIFTY PLUS
「一個人臨終,是沒問題的。」這是日本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的堅定主張。
身體健康無虞時,很容易想像一個人的快活。但是,當有天我們老了,甚至是準備走向生命的終點,也可以是一個人嗎?
無人陪伴的離世,真的如此難受嗎?自己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,如何獲得應有的平靜與尊嚴?
巫瑩慧、林秀玲、林嘉慧 | 銀享全球
人口1700萬,土地面積僅比台灣大一些的荷蘭,比台灣先邁入高齡社會,累積出回應這趨勢、值得我們借鏡的經驗。
荷蘭70年來一直在思索不同類型長者住宅,在該國的法律,機構內每個房間只能一人或一對夫妻使用,不能讓不認識的2人或3人共住。9月初隨著「銀享全球」到荷蘭參訪,我們來探索不一樣的照顧類型。
楊寧茵| 銀享全球